供應鏈管理作為一個系統的、綜合的管理體系,致力于保障供應鏈成員協同運營,持續提升供應鏈價值和競爭力。在管理體系中,管理能力的高低更多地表現為管理績效,管理成熟度已經成為衡量管理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供應鏈管理成熟度已經成為供應鏈績效評價的一項綜合指標,能夠更加全面系統地描述供應鏈競爭力。為了綜合測量供應鏈績效,有必要引入供應鏈管理成熟度概念,衡量供應鏈管理能力,評價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價值和價值增值能力(趙林度,王海燕,2018)。
一、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概念
根據全球供應鏈論壇(Global Supply Chain Forum, GSCF)關于供應鏈管理的定義,供應鏈管理是有效實現從源頭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價值增值的一體化業務流程。供應鏈價值增值能力不僅充分反映了供應鏈價值,而且成為衡量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重要指標。那么,究竟什么是供應鏈管理成熟度?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aturity,SMM)是衡量供應鏈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它能從不同的管理角度、管理層次分析和描述供應鏈管理的完善程度,形成一個綜合的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aturity,SMM)是衡量供應鏈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它能從不同的管理角度、管理層次分析和描述供應鏈管理的完善程度,形成一個綜合的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在一個管理層次上,供應鏈管理成熟度可以應用管理結構、管理策略和管理環境三方面指標來描述(如圖1所示)。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價值增值能力的指標體系。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作為一項綜合管理指標,可以借鑒Robert Simons和Antonio D’Avila(1998)提出來的管理回報率(Return of Management, ROM)進行量化。Robert Simons和Antonio D’Avila認為管理回報率表達了管理決策者單位時間和精力所獲得的生產性組織能量,是企業管理價值的具體體現,可以應用如下公式進行計算:
ROM = 釋放的生產性組織能量 / 投入的管理時間和精力
面對復雜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供應鏈管理回報率變為管理決策者單位努力水平(時間和精力)所獲得的合作增益能量,即供應鏈成員合作所創造的新增收益,可以應用如下公式進行計算:
ROM = 釋放的供應鏈成員合作增益能量 / 投入的努力水平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和供應鏈管理回報率存在正比關系(SMM∝ROM)。一個優化的供應鏈管理體系,能夠釋放更多的合作增益能量。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供應鏈價值和競爭力。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分析和描述,有助于尋找和消除供應鏈薄弱環節,提高供應鏈價值增值能力。
二、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指標
在供應鏈管理成熟度模型中,提出了構成指標體系的管理結構、管理策略和管理環境,這三方面又包含哪些具體的指標?
參照Douglas M. Lambert和Martha C. Cooper(2000)的研究成果,將供應鏈管理引向成功的幾個管理工具主要有: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結構、產品流設施結構、信息流網絡結構、規劃與控制方法、管理決策結構、風險管理結構、管理方法、文化與態度,以及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所有這些管理工具,應該成為衡量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重要指標,因此,可以將這些指標集成到管理結構、管理策略和管理環境中,形成如圖2所示的指標體系。
1. 管理結構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管理結構是實現供應鏈管理優化的基礎,是實施管理策略的主要載體,也是培育管理環境的現實起源,其中包含技術管理工具中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結構、產品流設施結構、信息流網絡結構,以及行為管理工具中的管理決策結構、風險管理結構。
1)組織結構。可以參照供應鏈成員跨組織功能集成設計,應用業務流程重組技術優化組織結構,推動供應鏈組織結構從簡單的功能集成向系統化、一體化的過程集成發展,形成更加適應市場環境、具備競爭優勢的供應鏈組織結構。
2)業務流程結構。描述了供應鏈業務流程,根據供應鏈運營實際開展跨供應鏈成員的業務流程重組,以優化流程銜接、增強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協調性,使供應鏈成員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結構優化、功能完善、行為規范的業務流程結構。企業可以根據發展需要和外部環境變化,以全局優化為目標改善供應鏈業務流程結構,提高供應鏈整體運營能力和競爭優勢。
3)產品流設施結構。聚集了從產品生產、流通到消費所涉及的各類設施設備資源。在數字化轉型戰略驅動下,以數字化技術為設施設備賦能,將供應鏈中所有的設施設備聯通到云端數據池中,時刻反映設施設備的運行狀況和運行環境,統一作業流程、統一數據基準、持續采集數據、持續延伸服務,建立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的供應鏈設施設備數據庫,降低供應鏈運營成本,實現供應鏈的“萬物互聯”。
4)信息流網絡結構。描述了供應鏈成員間信息交互的渠道,通過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網絡形式將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有機集成,實現供應鏈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增強供應鏈整體運營狀況的監控能力和分析能力,為供應鏈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建立標準化的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和數據使用規范,打造高效便捷、暢通有序的供應鏈信息流網絡結構。
5)管理決策結構。決定了供應鏈決策機制。集中式決策機制,通過供應鏈管理決策資源的集成統一,統籌規劃供應鏈各成員內部和供應鏈整體的運營與發展,科學優化供應鏈資源配置、有效協調供應鏈成員關系,駕馭供應鏈正常運營;分散式決策機制,將供應鏈管理決策資源分散到供應鏈成員,供應鏈成員可以根據企業實際及時解決供應鏈運營問題,供應鏈能針對外部環境變化快速響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則保證了非程序問題出現時,分散式決策機制能夠將問題反映給所有供應鏈成員,有效規避供應鏈成員管理決策信息不對稱的潛在風險。
6)風險管理結構。描述了供應鏈風險管理機制,構建覆蓋供應鏈各成員各環節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網絡,根據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原則對涉及供應鏈管理主體的不確定性要素實施統一管理,挖掘各要素彼此之間、與外部環境和內部組織間的潛在聯系,有效識別其中蘊藏的風險與機遇,分析各要素內在的傳導機制,判斷風險可能帶來的危害后果或豐厚回報,對于不可管控的風險要采取對策,盡量減少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如實施供應多元化、強化技術能力等,對可管控的風險要主動作為,盡量降低其發生可能性,如創建基于規則的競爭市場、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增強供應鏈韌性,為實現風險規避、風險分擔和風險利用奠定基礎,保障供應鏈持續、有效運行。
供應鏈管理結構提供了清晰明確的組織結構,保障供應鏈正常運行所需的業務流程、產品設施、信息網絡、決策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以具體的管理目標和管理方法保證供應鏈管理創新的預期價值增值能力,推動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提升,增強供應鏈運營管理能力,提升供應鏈整體運營效率。供應鏈管理結構通過六個工具反映管理結構作為供應鏈管理工具的奠基作用,以及在供應鏈管理實踐中的功效作用。
2. 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是供應鏈管理核心力量,通過方法集成反映供應鏈管理思想。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管理策略,主要包含技術管理工具中的規劃與控制方法和行為管理工具中的管理方法。
1)規劃與控制方法。涵蓋分析設計、優化協調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基本方法,是推動供應鏈向著提高客戶滿意度方向發展的關鍵因素,供應鏈戰略伙伴計劃從單一企業向供應鏈的延伸成為成功構筑供應鏈的基礎。在供應鏈管理成熟度建設中,供應鏈規劃與控制作為一種技術管理方法,是實現供應鏈結構優化、功能完善、行為規范的核心層次和重要依據,也是實現供應鏈管理成熟度建設目標的直接手段。供應鏈成員只有通過反復探索與實踐,才能充分掌握規劃與控制方法的精髓,才能持續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
2)管理方法。融合了供應鏈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借助于管理方法能夠實現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滲透和自下而上的集成。在供應鏈管理成熟度建設中,科學地選擇和運用管理方法能夠從供應鏈成員行為層面改善和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促進形成良性管理行為邏輯和內外循環系統。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中,盡管不同成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存在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并不影響供應鏈管理方法的完善,供應鏈系統內外部成員的網絡體系能夠保證實現管理方法與管理思想的動態交融。
供應鏈管理策略提供了規劃與控制方法、管理方法,共同支撐形成供應鏈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兩項指標分別從微觀的控制層面和宏觀的管理層面提高供應鏈運營效率和效益。供應鏈管理策略聚焦于價值增值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提升。
3. 管理環境
管理環境是指存在于供應鏈內外部的影響供應鏈成員績效的各種力量和條件因素的總和,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是供應鏈成員生存發展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存在于界限之外,會對管理決策者的行為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在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管理環境中,包含技術管理工具中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以及行為管理工具中的文化與態度,用于描述供應鏈成員如何從內部與外部確定價值取向以及如何融入供應鏈管理體系之中。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 ESG),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
1)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縮寫,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中,ESG涉及供應鏈管理及投資決策中的多個方面,客觀分析自身能力以及有效利用行業整體信息披露情況關注ESG的狀況,是供應鏈成員改善ESG以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等級的不斷上升,ESG的重要性也將日益凸顯,供應鏈成員應該積極響應ESG在各個決策環節的要求,通過技術方法從外部管理環境優化供應鏈管理能力。
2)文化與態度。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中同樣非常重要,跨供應鏈成員文化的兼容性不能低估。來自不同國家或區域的供應鏈成員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在貫穿整個供應鏈生命周期過程中,這些不同文化在管理、技術和資源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態度差異蘊含著大量風險。因此,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中,融合文化與態度不僅是必需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需要貫穿整個供應鏈生命周期。文化與態度是一項內部的行為層面的供應鏈管理指標,是融入供應鏈管理環境的主觀感知要素。
供應鏈管理環境提供了以ESG和文化與態度培育價值增值能力的生態環境,通過在價值網絡中將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融入管理要素,同時傳播文化與態度的正能量,激發供應鏈成員的持續創新能力,有助于從更深層次上激發供應鏈管理能力,以提升供應鏈管理成熟度。
三、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特點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從管理視角構建了一個綜合性的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1. 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為目標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融入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理念,注重從客戶視角考查供應鏈管理體系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從供應鏈視角考查客戶滿意度。在以客戶為中心理念驅動下,沿著“增強客戶成功體驗→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客戶支付意愿”的理想路徑,多場景增強客戶成功體驗。研究表明,獨特的客戶成功體驗能提高客戶滿意度,能使客戶需求得以人格化、場景化。影響客戶成功體驗的人格化因素,包括便利性、適用性、目標關聯性;影響客戶成功體驗的場景化因素,包括購物體驗、消費體驗、產品與服務體驗。在客戶需求人格化和場景化動力推動下,通過供應鏈產品和服務綜合水平的提高,使客戶獲得成功體驗(如圖3所示)。
2. 管理思想的滲透程度
供應鏈管理更多地體現了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集成程度,特別是管理思想的滲透程度。供應鏈管理成熟度以蘊含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及技術管理工具和行為管理工具的應用能力為杠桿,成為分析和評價供應鏈管理思想滲透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
3. 綜合的管理評價體系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綜合反映了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的管理結構、管理策略和管理環境。供應鏈管理成熟度從組織、流程、產品、信息、決策和風險6個方面描述了供應鏈管理結構,從規劃、控制和方法3個方面描述了供應鏈管理策略,從ESG、文化與態度2個方面刻畫了供應鏈管理環境。
4. 交叉的管理體系結構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指標體系描述了一個交叉的管理體系結構,縱向由物理—技術管理工具和管理—行為管理工具構成,橫向由管理結構、管理策略和管理環境構成。管理工具與管理層次的交叉,有助于深入考查管理決策者在不同管理層次應用不同管理工具的能力,以更加精準地刻畫供應鏈管理成熟度。
5. 可量化的指標體系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以數值的形式表征指標對應的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高低,通過對不同權重指標的綜合分析,科學準確地描述供應鏈管理能力和水平。
6. 動態的評價體系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所描述的供應鏈管理評價體系,不僅反映了管理工具與管理層次的變化,而且能夠面向不同的場景與情境反映各項指標的動態變化,這些指標能夠隨著管理工具與管理層次的變化、場景與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四、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表現
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供應鏈思想引領下,成熟的供應鏈管理體系能夠實現信息、資源和能力整合,實現共同利益驅動下的客戶價值創造,有效提升供應鏈競爭力。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直接表現為供應鏈成熟度,具體表現為應用供應鏈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培育的柔性、敏捷性和彈性等基本屬性。
1. 供應鏈柔性
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中,供應鏈柔性(supply chain flexibility)就是為了應對供應鏈成員動態變化、市場需求動態變化、供應鏈結構動態變化等不穩定性而培養的一種能力,一種能夠讓供應鏈以變應變成功規避不穩定性風險的能力。
1)供應鏈柔性定義
可以將柔性定義成一種快速響應變化的適應能力。供應鏈柔性主要包含連接柔性和管理柔性(如圖4所示)。連接柔性體現了供應鏈成員之間連接的緊密程度,可以根據約束理論應用供應鏈網絡穩定性衡量供應鏈成員之間關系的柔性;管理柔性體現了供應鏈價值在傳遞過程中的無損程度,可以表示成價值增值能力,主要包含產品柔性和服務柔性。產品柔性體現了供應鏈保證產品生產、銷售和流通的能力,用供給能力與需求能力之差衡量,反映了產品流的穩定性;服務柔性體現了供應鏈提供售前服務、售后服務等增值性服務的能力,用服務能力與需求能力之差衡量,反映了服務流的穩定性。
① 連接柔性
供應鏈連接柔性就是一種快速響應成員之間關系變化的適應能力,用于描述供應鏈成員之間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建立在共同遠景和契約機制基礎之上,驅動著供應鏈成員以共同的利益締結緊密型戰略伙伴關系,以有效的合作意愿和協同運營能力提高供應鏈競爭力。
供應鏈成員之間信息、資源和能力整合,有助于增強供應鏈成員之間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從根本上提高供應鏈連接柔性。在供應鏈風險中,合作風險、信息風險、道德風險、契約風險和外部環境風險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供應鏈成員之間的關系,只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思想下的深層次合作,才能真正提高供應鏈規避風險的能力。
根據約束理論,供應鏈成員之間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取決于最薄弱環節,而最薄弱環節就是供應鏈連接柔性的瓶頸。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尋找約束→消除約束→尋找約束”,面向整個供應鏈進行脆弱性分析,持續尋找和消除供應鏈成員之間合作關系緊密程度最低的最薄弱環節,從而形成一個持續的動態優化過程。
② 管理柔性
一個成熟的供應鏈管理體系,需要根據剛性與柔性供應鏈管理特征(如表1所示),尋找和消除供應鏈運營過程中的系統性約束,例如供應鏈產品柔性和服務柔性不足。一般來說,零售商訂單所規定的交貨日期要比生產商生產產品所需要的時間短,生產商不得不持有一定的產品庫存,但是如果能適當延長訂單周期,使之與生產商的生產周期保持一致,生產商就可以真正實現按訂單生產、零庫存管理,從而大大提高供應鏈運營效率和效益。
表1 剛性與柔性供應鏈管理特征
關鍵指標 | 剛性供應鏈管理特征 | 柔性供應鏈管理特征 |
生產組織方式 | 預測需求 | 真實需求 |
生產模式 | 以產定銷 | 以需定產 |
最短交付周期 | 長 | 短 |
最小訂單量 | 大 | 小 |
預定產能成本 | 高 | 低 |
企業滯銷庫存 | >20% | 少量庫存,接近為0 |
企業資金壓力 | 巨大資金壓力 | 快速周轉無壓力 |
系統可靠性 | 低 | 高 |
2)供應鏈柔性管理
供應鏈柔性的實質在于低成本、便捷、準確地整合資源滿足客戶需求。供應鏈柔性管理水平的高低受資源約束影響,不僅取決于時間、成本和績效資源的可擴展能力,而且取決于環境對不確定性因素的吸附能力。因此,供應鏈柔性管理模型可以從供應鏈資源可擴展性和供應鏈環境對不確定性因素的吸附性展開(如圖5所示)。
如圖5所示,供應鏈資源沿時間、成本和績效不同方向的擴展,相對于以效益為中心的經濟適用性資源而言,提高了供應鏈資源可得性,從而增強供應鏈柔性管理能力。供應鏈資源沿時間方向的延伸,增強了供應鏈時間優勢,以效率最大化為追求目標的供應鏈優化將被以獲取“時間滿意度”為目標的優化所取代;供應鏈資源沿成本方向的延伸,增強了供應鏈成本優勢,在以成本為競爭焦點的競爭環境中,供應鏈將顯現成本優勢;供應鏈資源沿績效方向的延伸,增強了供應鏈績效優勢,追求剛性供應鏈最高績效水平的優化目標,將轉化成以客戶滿意度衡量的績效水平。
在如圖5所示的供應鏈柔性管理模型中,供應鏈依賴于它具有的吸附性,有效地消化吸收存在于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供應鏈環境具有的吸附性,不僅有助于增強供應鏈學習——自診——免疫能力,而且有助于培育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從而有效地增強供應鏈柔性管理能力。
供應鏈柔性管理模型從資源和環境的角度,反映了供應鏈柔性管理的特點,在應對供應鏈風險時所具有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供應鏈魯棒性和穩定性。供應鏈柔性作為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具體表現,致力于增強供應鏈滿足客戶需求變化的能力,在復雜的環境中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2. 供應鏈敏捷性
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中,供應鏈敏捷性(supply chain agility)就是為了應對不確定性與持續變化疊加的市場環境而培養的一種能力,以避免供應鏈因無法快速有效地響應客戶需求而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1)供應鏈敏捷性定義
敏捷性是一種在不斷變化、不可預測環境中善于應變的能力。敏捷性作為一個業務概念源于敏捷制造,逐步延伸到敏捷供應鏈、柔性快反供應鏈。敏捷組織的一個關鍵特性是敏捷性,具備強有力的應對變化與駕馭變化的能力,能夠快速響應、靈活賦能于行動。如果將供應鏈視為一個動態聯盟,敏捷供應鏈就是一類敏捷組織。
敏捷性不同于精細化,不能混淆這兩個概念。精細化強調以少量的投入產出更多的產品、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它經常應用于精細化生產、個性化服務,以實現零庫存的準時制方法。Martin Christopher(2000)從數量、種類和變化性三個維度,描述了敏捷性和精細化的區別(如圖6所示)。
從敏捷性定義可知,供應鏈敏捷性就是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其中需求數量不穩定、需求種類較多,憑借集聚的信息、資源和能力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從而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2)敏捷供應鏈
具有敏捷性的敏捷供應鏈,不僅具有市場敏感性、虛擬性、過程集成性和基于網絡的特性,而且具有精細化和柔性(如圖7所示)。
敏捷供應鏈構筑了基于時間競爭的優勢,能夠滿足個性化、碎片化、場景化市場需求,保持與市場需求的同步。敏捷供應鏈的敏捷性,主要來自如下幾方面:
第一,戰略伙伴關系
良好的戰略伙伴關系涉及所有成員,不僅包括良好的客戶關系,而且包括良好的供應商關系,通過實施客戶關系管理、供應商管理庫存和早期供應商參與策略,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戰略伙伴關系,形成一個關系協調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第二,客戶價值創造
在信息、資源和能力整合的基礎上,供應鏈成員可以通過深層次合作縮短時間為客戶創造價值,例如縮短采購提前期、生產提前期、交貨提前期等一系列提前期,提高供應鏈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
第三,全渠道合作
改變傳統的由采購部門、銷售部門建立的供應鏈成員之間的關聯渠道,形成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具有多重連接的全方位的戰略伙伴關系(如圖8所示)。供應鏈成員與供應商之間,可以通過研究與開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供應商尋源、信息系統集成等建立聯系;供應鏈成員與客戶之間,可以通過市場、客戶關系管理、信息系統集成等建立聯系。
第四,降低復雜性
供應鏈復雜性表現為結構復雜性、關系復雜性和過程復雜性,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供應鏈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敏捷性。為了有效降低供應鏈復雜性,可以通過供應鏈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行為規范,以逐步增強的供應鏈適應性降低供應鏈復雜性,提高供應鏈低成本、便捷地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
敏捷供應鏈以信息、資源和能力的透明化管理,以及結構、功能和行為的協調管理,借助增強的時間競爭優勢提升供應鏈競爭力。敏捷供應鏈管理(agi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覆蓋了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的全過程,包括計劃、采購、生產、交付、物流和服務等環節。敏捷供應鏈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持續激勵每一個供應鏈成員的參與意愿,而且需要持續優化每一個供應鏈環節的產品和服務流程。
供應鏈敏捷性直接反映了供應鏈競爭力,為供應鏈成員之間信息、資源和能力整合創造了條件,有助于促進供應鏈成員之間合作方式、生產模式、運營策略的轉變。供應鏈敏捷性作為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具體表現,致力于以時間競爭優勢創造客戶價值,在復雜的環境中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3. 供應鏈彈性
彈性(resilience)概念是從材料科學中借用過來的,指材料變形后能恢復到自身原始形狀或位置的能力。韌性(toughness)則是材料吸收能量并抵抗破壞的能力,即材料在受到外部應力時能夠延展或變形而不破裂,韌性是材料強度和延展性的綜合體現。彈性和韌性具有相似的屬性,只是彈性在韌性基礎上增加了發生變化后的自修復能力。
1)供應鏈彈性定義
供應鏈彈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是供應鏈面對沖擊時所表現出來的自適應能力和自修復能力,它直接影響著整個供應鏈競爭力。供應鏈韌性(supply chain toughness)是供應鏈面對沖擊時所表現出來的自適應能力,包含協調能力和學習能力,它直接影響著整個供應鏈抵御中斷風險的能力。供應鏈彈性和供應鏈韌性如圖9所示。
2)供應鏈彈性塑造策略
供應鏈彈性可以從主體彈性和網絡彈性的視角進行觀察分析,并立足于從主體彈性到網絡彈性的彈性塑造路徑。
① 供應鏈主體彈性塑造策略
在供應鏈主體彈性評估的基礎上,制定供應鏈主體彈性戰略,并在供應鏈主體彈性塑造目標驅動下,實施供應鏈主體彈性塑造策略。
第一,在供應鏈主體彈性戰略目標引導下,明確每一個業務流程的彈性機能和相應的彈性塑造策略,為有效規避每一個業務流程的風險,特別是關鍵環節的風險,制定成本投入計劃。
第二,供應鏈成員是供應鏈風險的直接載體和風險傳播的主體,應讓每一個供應鏈成員理解面臨的風險,樹立風險意識和科學風險觀,實施適應供應鏈成員戰略的運營模式,有效協調風險降低與彈性塑造之間的關系。
第三,建立一個供應鏈風險管理組織機構,正確運用分析工具觀察供應鏈復雜性,能夠及時、準確地監測供應鏈風險,以最佳的行動貫徹彈性塑造方案,并動態優化調整供應鏈主體彈性塑造策略。
② 供應鏈網絡彈性塑造策略
在供應鏈網絡彈性評估的基礎上,制定供應鏈網絡彈性戰略,并在供應鏈網絡彈性塑造目標驅動下,實施供應鏈網絡彈性塑造策略。
第一,供應鏈網絡彈性塑造應強調從戰略層面出發,追求供應鏈彈性的協調性、穩定性和均衡性,不能片面地追求“彈性”,過度的彈性有可能轉化為脆性,避免“彈性”和“脆性”同源現象的產生。
第二,供應鏈網絡彈性塑造應從供應鏈主體彈性塑造開始,盡管不能以提高每一個供應鏈成員的主體彈性為目標,但是應該以具有一定機能的供應鏈主體彈性為基礎,提高整個供應鏈網絡彈性機能。
第三,供應鏈網絡彈性塑造應有系統觀點,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解決供應鏈網絡彈性塑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站在供應鏈全局的高度“尋找約束→消除約束→尋找約束”,實現供應鏈網絡彈性機能的整體提高。
面對復雜的供應鏈環境,可以從供應鏈主體彈性和供應鏈網絡彈性兩個方面進行供應鏈彈性塑造,以提高供應鏈抵御不期望的破壞、恢復正常運營狀態的能力。供應鏈彈性作為供應鏈管理成熟度的具體表現,致力于增強供應鏈抵御風險和沖擊的能力,在復雜的環境中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林度,王海燕. 2018.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Robert Simons, Antonio D’Avila. 1998. How High is Your Return on Managemen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2): 71-80.
[3]Douglas M. Lambert, Martha C. Cooper. 2000.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9:65-83.
[4]Martin Christopher. 2000. The agile supply chain—competing in volatile market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9(1):37-44.
網址引用: 林度空間. 供應鏈管理成熟度:概念、指標、特點與表現. 思謀網. http://www.ahznzs.com/view/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