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pcf7m"><optgroup id="pcf7m"><noframes id="pcf7m">
<dd id="pcf7m"></dd>
<dd id="pcf7m"><big id="pcf7m"></big></dd>

<button id="pcf7m"><acronym id="pcf7m"></acronym></button>

<dd id="pcf7m"></dd>

  • <em id="pcf7m"></em>
    <li id="pcf7m"><acronym id="pcf7m"></acronym></li><button id="pcf7m"><acronym id="pcf7m"></acronym></button>
    <span id="pcf7m"></span>

    <rp id="pcf7m"></rp>
  • <strong id="pcf7m"></strong>
    <rp id="pcf7m"></rp>
    <rp id="pcf7m"><object id="pcf7m"><input id="pcf7m"></input></object></rp>
  • 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可持續發展的使命與擔當

    2022年11月,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蘇州校區)獲批成立,將結合我國現實國情、雙碳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依托團隊在供應鏈管理、智能制造、健康管理等領域的優勢,圍繞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供應鏈、供應鏈韌性/彈性、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等方向開展研究。

    2022年11月9日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獲批成立,11月11日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蘇州校區)獲批成立,標志著團隊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擔負了新的使命,需要更加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需要更加關注人與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主題,可持續發展探索與實踐成為團隊在中國式現代化新時代新的使命與擔當。

    背景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International)共同發表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提出“沒有使千百萬人得以脫貧的發展,自然保護的目標難以實現;發展與自然保護相互依存,發展需要以呵護地球為前提”。

    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2013年更名為“聯合國環境大會”)專門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走向國家和國際平等;要有一種支援性的國際經濟環境;維護、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資源基礎;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和考慮。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是“世界范圍內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標志著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形成。1994年3月我國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編制出本國21世紀議程行動方案的國家,標志著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形成。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首次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明確了中國碳達峰(carbon emission peak)、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30·60目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可持續發展,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蘇州校區)旨在為國家和區域發展建言獻策、為產業和企業發展搭建平臺,旨在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科教融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助力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研究領域與方向

    結合我國現實國情、雙碳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蘇州校區)將依托團隊在供應鏈管理、智能制造、健康管理等領域的優勢,圍繞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供應鏈、供應鏈韌性/彈性、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等方向開展研究。

    (1)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逐步成為現代社會運營的特征,數據價值生成與實現的價值作用越來越突出。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牽住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盡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明確數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之一。在黨和國家的引導下,我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數字化場景下運營決策價值日益凸顯,大量的管理實踐依托數據開展可持續運營,如各類平臺的供需匹配、大型企業的運營調度、數字醫療與健康等。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蘇州校區)將重點研究數據福利理論、在線交易平臺中的行為與算法、數據驅動的企業決策優化、數據價值與數據創新、數字化轉型升級政策等。

    (2)可持續供應鏈

    由于新的環境法規、勞工標準、能源成本以及政府和消費者需求帶來的競爭壓力,供應鏈可持續性成為企業、產業和行業備受矚目的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可持續性標準納入與供應商簽訂的合同之中,以降低運營風險、確保盈利性和增長性。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時代,可持續性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供應鏈對企業碳足跡和社會影響較大,直接關系著企業治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蘇州校區)將重點研究雙碳目標下供應鏈決策問題,在雙碳目標下探討企業技術研發、產品迭代、供應商選擇、產品定價等,為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深度融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建議。

    (3)供應鏈韌性/彈性

    供應鏈韌性/彈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概念于2003年首次提出,在2004年定義為“供應鏈受到干擾后能夠恢復到原有狀態或者更加理想狀態的能力”。供應鏈韌性/彈性就是當企業面臨巨大沖擊時,供應鏈仍能保持正常運轉的能力。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摩擦、俄烏戰爭沖突、新冠疫情等黑天鵝事件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強調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并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蘇州校區)將重點從供應鏈系統復雜性角度研究供應鏈中斷風險研判與預警機制、供應鏈中斷風險辨識與演化機理、供應鏈中斷風險防范與應對策略,以及供應鏈韌性/彈性提升的管理政策。

    (4)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的可持續發展要研究人的身體、心理和情緒-社會性發展,研究人的生活、事業發展軌跡,描述人類畢生的典型變化和人在家庭、社會中如何不斷成長,最終達到自我實現。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蘇州校區)將服務于服務東南大學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的目標,立足蘇州校區探索高層次人才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為學生一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聲明】本文由 林度空間 發布,所涉及言論僅代表作者觀點,若有侵權或違規信息,請聯系我們處理。除非另有說明,可自由分享(轉載)本文內容,但必須保持署名、涉及商業用途應獲得原作者授權。
    網址引用: 林度空間. 東南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可持續發展的使命與擔當. 思謀網. http://www.ahznzs.com/view/9111.
    (7)
    林度空間的頭像林度空間專欄作者
    上一篇2023年4月8日 00:07
    下一篇 2023年4月14日 13:55

    相關閱讀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国产3p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又大又粗又硬又色,国产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亚洲AV无码VS国产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