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局限性
傳統供應鏈管理一般立足短期經濟效益視角,探索供應鏈企業的績效提升路徑和協調優化方法。主要不足:
一是將供應鏈績效目標局限于短期經濟效益,不適應于當前的可持續發展趨勢。由于未能重視和厘清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發展的關系,供應鏈企業可能在追求經濟效益過程中與社會、環境效益發生沖突或不合規行為而引發經營風險,也可能因忽視經濟、社會與環境的融合創新而讓產品或服務失去價值創造機會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局限于上下游企業組成的供應鏈系統視角,不適應于當前的數智化技術發展背景。信息技術的進步,供應鏈對全社會利益相關者的影響日益顯現,而供應鏈更加透明,公眾也越來越容易感知和影響供應鏈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將供應鏈孤立于利益相關者,所采用的決策優化方法或協調優化機制可能因忽視潛在利益相關者訴求而喪失商業模式創新機會,也可能因對利益相關者造成傷害而陷入經營困境。
這里說的利益相關者,除了是供應鏈內與企業聯系緊密的上下游合作伙伴、競爭對手,還包括自然環境、消費者、員工、投資者、政府、非政府組織等更加廣泛的利益相關者。
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研究
近些年來,企業界和學術界已逐漸將注意力從傳統的供應鏈管理轉移到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或協同治理的實踐創新與理論構建上。然而,因長期受錮于傳統供應鏈管理思維,研究進程依然緩慢,缺乏突破性與一般性的認知創新成果,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驅動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在未來探索中,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特征和趨勢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目標:追求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帕累托改進,關注供應鏈企業的長期價值增長而非短期經濟效益最大化。
二、研究對象:突破供應鏈邊界,關注更多利益相關者的福利,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創新與供應鏈企業的合規性指標。
這里說的企業合規性,指的是企業經營決策或商業模式創新,不應危害個別利益相關者的正當權益,包括經濟、法律和倫理道德界定的負面結果。
三、研究方法:從供應鏈內的協調優化方法轉變為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協同治理或社會共治方法,追求社會福利的帕累托改進機制;不局限于西方經濟學、市場經濟、理性經濟人的傳統假定,引入社會偏好、文化信仰演化、包容性發展等因素,全面探索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共識理論和解決方案。
四、研究路線:考察影響供應鏈企業合規性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探索供應鏈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價值增長路徑,構建能夠實現供應鏈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共生共益的包容性商業理論和方法體系。
以上是一些研究思考,希望拋磚引玉,促進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與落地。
網址引用: 周茂森. 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該如何研究:典型特征和研究趨勢. 思謀網. http://www.ahznzs.com/view/6421.